不断深化对“治理”的认识

2019-11-28 浏览次数:

   

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治理”一词具有分工尽职、选贤任能、使国家万事安定有序的含义。如《荀子·君道》云:“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诸葛武侯文集》云:“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隋书》云:“拯兹涂炭,安息苍生,天下大同,归于治理。”等等。

近代以来,随着白话文的普及,治理进入了日常口语。比如,当我们说治理污染时,就是指妥善解决污染方面的问题。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历史上,从上世纪50年代“治理淮河”,到80年代“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谈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生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也激活了思想前进的动力,“治理”一词获得新的时代内涵。上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兴起了关于治理的理论和话语创新。学者们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治理”一词进行新的诠释,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度建设实践,治理由此成为学术话语体系中的热词。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于治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改革开放之初,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我们党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应该充分发挥法制的作用来治理国家”,明确将制度、法律和治理联系起来。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从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的角度把握国家治理,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治理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使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演进方向和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梳理概括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作出全面总结,表明我们党对治理的认识更加成熟。

我们党聚焦治国理政实践,强调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一言以蔽之,我们谈的治理,其要义是让制度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使治理成为制度科学构建与有效运行的过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之治”展现出更加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