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微观维度

2011-05-12 浏览次数:

                           2011-05-11 20:56:23作者:郭艳君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完成的哲学革命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即哲学不再停留于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转向人的现实生活。对人的现实生活的研究,就是列宁所说的“精细研究有关事实”,也就是要具体地去分析每一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以揭示现实的、具体的人类历史进程,而不再停留于纯粹的思辨领域。

  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上展开的。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五大形态依次演进理论、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等这一宏观维度,

  而市民社会史、日常生活史这一微观维度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实际上这两个维度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是内在地统一的,微观维度作为隐性前提,对宏观社会历史理论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地位。

  走向微观:对每个时代具体社会生活的研究

  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完成的哲学革命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即哲学不再停留于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转向人的现实生活。对人的现实生活的研究,就是列宁所说的“精细研究有关事实”,也就是要具体地去分析每一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以揭示现实的、具体的人类历史进程,而不再停留于纯粹的思辨领域。在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一方面批判政治经济学的非历史性特征,阐明了社会生产的历史性;另一方面在对劳动的分析中,阐明了生产活动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的基础性地位。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本质。即是说,对社会或历史的研究,须从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开始,从而将历史的研究转换到现实的个人生存的历史尺度。而个人的历史性存在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开始的,因而,对历史的研究又应从人们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其在这种物质生活条件之下展开的生产活动开始,进而揭示出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人类自身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之中的变化发展。

  正是人类的这种物质性生产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开端,人类社会历史性存在是在长期物质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通过现实生产实现的。通过生产,人才历史地、具体地、现实地获得了新的历史性生存的质的规定性。根据马克思,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就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法国人和英国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的联系了解得非常片面,但毕竟作了一些给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包含着一个微观维度,即对每个时代具体的社会生活的研究。

  微观研究:为日常生活批判与文化哲学研究奠定基础

  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微观维度的揭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微观维度的揭示突显了社会生活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基础地位。从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双重维度来看,微观史学强调要研究个人、独特性、突发事件,要注意历史上的“当事人”,与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微观史学兴起的意义就在于指明了宏观史学研究的现实基础,但并不能以此来代替甚至否定对历史宏观把握的意义。微观史学的研究同样必须以宏观史学的研究为基础。因为任何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历史或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是由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的意识结构、文化结构、心态结构和经济结构等发展而来的。因而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其次,社会历史理论研究微观维度的揭示,为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基础。根据阿格尼斯·赫勒,日常生活是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领域,是处于公共社会活动领域和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之下,由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等日常活动和日常观念构成的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方面要建构日常生活的理论范式,进而从分类学的角度阐明日常世界的内涵,并从总体上揭示日常生活的一般运行特征;另一方面则以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构造日常生活批判性重建的模式,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揭示日常生活作为传统的、自在的、文化的寓所的地位,从历史学的角度阐释日常生活世界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从价值学的角度揭示日常生活结构对人的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效应,从而把日常生活的创造性重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本质内涵而加以阐发。因而,无论是从理论的建构方面还是从其现实的指向来看,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都必须以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为基础。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起点和叙述起点的关系,也为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结合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

  最后,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微观维度的揭示,为阐明社会历史理论与文化哲学一致性奠定了基础,表明文化哲学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当代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哲学致力于探讨作为人的生存的基本方式与社会运行内在机理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是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基本寓所和根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本质规定和内在机制,也正是文化自身的价值、意义、传统、习惯等。文化哲学的研究就是要透过日常世界琐屑的生计活动,把握其背后的人类知识储备、文化先见、价值取向等。因此,文化哲学的研究也是在双重维度上展开的:一方面,文化哲学以文化模式的研究为基础,在宏观尺度上揭示人类历史演进内在机理和基本的进程;另一方面,则以日常生活的研究为基础,关注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这与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统一的内在理路也是一致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哲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学术网站,如果您认为本站所刊文字或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转载请注明出处。